2019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毋病毋痛,呷嘎七八十, 保險魯買魯散呷 [讓數字說話]

試想  顧客活了20~30年,總是健健康康, 期間沒生什麼大病,這樣如果過多的保險資金配置,而排擠掉投資的資金,是否會造成投資的資產累積差異更大?

我們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假設醫療費用的風險為僅50萬, 其他立基點跟上次一樣
30歲,30年期間
1.每月閒置資金 3萬, 投資年化報酬 5%, 若不投資的話便是儲蓄,沒利息
2.如果發生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3.選擇任何時間點均可以開始投資或者開始買保險(但會資金排擠) 


先講結論
如果擔心的風險僅僅只是50萬左右的醫療費用風險, 那建議還是把錢省下來吧! 拿去做投資比較正確,因為年老時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變稍微有錢




狀況1-1: 
資金完全去做投資, 不理會風險,沒有買保險轉嫁風險
說明: 
(1)可以發現在年輕(A1B1C1三區紅色區塊)在罹患疾病時,除了前一年沒有辦法承受此花費以外,如果在第二年後發生, 基本上,手上資金完全可以應對50萬花費,儲蓄理財是可以讓自己承受風險的發生(風險自擔)

(2)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在資金不受保險規劃而排擠的情況下,只要投資的早,且疾病發生的時間點又是在老年(A3區), 即便扣除50萬的花費,半數情況還是可以保有1500萬(藍色區塊)以上,甚至在最佳理想情況還可以累積2497萬的資產



狀況1-2: 
資金30%部分做買保險, 70%資金拿去做投資(適度購買保險)
說明: 
(1)若透過保險僅轉嫁醫療花費50萬後, 可以和完全投資(狀況1-1)做比較,在年輕時(A1B1C1區紅色區塊)即便發生醫療行為,手上資金幾乎並不會有太大差異, 也就是說這種低度損失的風險,透過保險來轉嫁,其實一點保險效益都沒有,此時花錢購買的保險是錯誤的,因為風險完全可以承擔

(2)和完全投資(狀況1-1)做比較,可以發現如果該顧客小傷小病活到50~60歲,在老年時期,兩者資產差異會非常大,完全投資的人將有很大機會資產累積達1500萬以上(藍色區塊), 但是若將部分資金拿去做風險轉嫁(買保險),則資產達1500萬的機會小多(藍色區塊較小),差異來到 122萬~714萬之間,此項規劃非但沒有達到達到風險轉嫁的效益,更壓縮投資獲益,造成顧客老年時資產縮水

(3)在保險效益線上下,僅僅出現40萬的保險效益差異,對於每個月花 30% 的資金,也就是每個月花9000元(一年花費9.8萬)在規劃保險上,實在不符合投資效益! 應該把資金配置在投資部位,加速資產累積




狀況1-3: 
資金50%部分做買保險, 50%資金拿去做投資(過度購買保險)
說明: 
(1)圖上可以看出,做了過多不適宜的保險規劃,真的是場災難,幾乎可以肯定顧客老年時期的資產會大部分落在500~1000萬間(黃色區塊),僅有少數有機會大於1000萬,但也不可能大於1250萬(綠色區塊), 因為資金無效的錯誤配置,導致資產下降,此種規劃會讓你年老時輸給僅做投資的人資產1200萬

(2)從保險效益線上限的差異,也可以發現保險規劃在發生醫療事件時,居然僅產生 18萬的資產落差而已, 18萬的差異? 每年花費9.8萬買保險,但是卻只有差18萬, 怎麼想都不合理,而且投入的資金從9.8萬/年(花費資金的30%) 提高至18萬(花費資金的50%), 卻僅與狀況1-2 (保險效益40萬) 差22萬而已, 真心覺得此規劃是佛心規劃, 擺明送錢給保險公司花



2019年10月20日 星期日

我沒什麼錢!先買保險還是先投資? 好難決定! [讓數字說話]

我討厭許多保險業務員每次在銷售過程時,時常"嚇唬顧客",
一下子說
#這麼好的商品以後要買也買不到了!    要不就是..
#你不知道這種疾病發生機率很高嗎?  要買要趁年輕較便宜..!  不然就是
#你知道罹換癌症要花多少錢嗎?

可是 我心中總有個疑問? 如果是一個剛出社會的輕人, 手上的閒餘資金僅有3萬,

#他應該把這全部的錢拿去做投資?
(OS:趁早投資多賺點錢,風險發生時手上有資金,才什麼都不怕)

#或者把少部分的錢買保險,大部分的錢拿去做投資?
(OS:量力而為,評估風險,做部分的風險轉嫁即可,還是想發達)

#還是害怕風險發生,所以花更多比例的錢再買保險,壓縮投資的資金?
(OS:保險業務員說~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個先到,把保障做足,無後顧之憂才能衝)

#我怕把錢拿去做投資,但是實際發生風險時,卻又沒有買足足夠保險!又怕把錢配置在太多保險,而壓縮到我投資致富的機會!  人生好難?
(OS: 好煩憂~怎樣才對?)

每一個說法似乎都有一點道理!
但,切記! 千萬不要問業務員"我這樣保障買得夠嗎?" 因為這跟你問詐騙集團"我錢匯得夠多了吧?"一樣的道理!

到底把資金拿去做投資和買保險轉嫁風險之間有沒有一個適當的比例?

先說結論:

只要評估好自己的風險損失值,並且用適度的資金轉嫁風險即可! 不應該花太多錢買保險,那只會壓縮到你的投資資金, 進而減少你致富的機會,當你致富的時候, 這些風險損失相較之下下你已經可以承受!

假設:30歲,30年期間
1.每月閒置資金 3萬, 投資年化報酬 5%, 若不投資的話便是儲蓄,沒利息
2.如果發生重大疾病的花費是 300萬,且在任何年齡都可能發生
3.選擇任何時間點均可以開始投資或者開始買保險(但會資金排擠) 

註:

  • 格子內為過去累積投資與購買保險後,當年度扣除保險事故費用後的資產金額
  • 橫軸時間軸:是投資的時間長短,以及發生重大疾病的時間點; 越往右邊表示投資時間越久,以及重大疾病越晚越老才罹患; 越晚罹患疾病則越有機會累積資產,相對來約越不怕風險發生
  • 縱軸時間軸:是投資的時間點,以及買保險的時間點; 越往下表示越晚開始投資,以及越晚開始買保險;當然越晚開始投資,資產累積增質速度越慢,越晚買保險,則越有多餘資金投資,但相對來說風險來臨時承受度越小


狀況1-1: 
資金完全去做投資, 不理會風險,沒有買保險轉嫁風險
說明: 
(1)可以發現在年輕時(A1B1C1三區)在罹患重大疾病時,除了前兩年沒有辦法承受此花費以外,如果在第三年後發生, 基本上,手上資金透過投資後還是可以應對 300萬花費,儲蓄理財是讓自己更可以承受風險的發生

(2)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在資金不受保險規劃而排擠的情況下,只要投資的早,且重病發生的時間點又是在老年(A3區), 即便扣除 300萬的花費,理想狀況下手中還可以持有2247萬的資產



狀況1-2: 
資金30%部分做買保險, 70%資金拿去做投資(適度購買保險)
說明: 
(1)最大的差別在於透過保險轉嫁重症花費300萬後, 在年輕時(A1區)即便發生重症,手上的現金相較於全部只做投資(狀況1-1)並不會有太大的損失,因此年輕時,適度的規劃保險轉嫁重症花費的風險是正確的

(2)許多顧客都覺得保險是浪費錢的,所以若能夠越晚買保險就越晚; 圖中可以看到保險效益線上下的差別就是有沒有買保險時,發生重病後的資產狀況; 可以看到上下之間相差 261萬的資產差距, 所以透過保險還是可以轉嫁重症天價費用風險,避免資產縮水

(3)較有趣的是可以看到,在資金因為保險而排擠的情況下,重病發生的時間點又是在老年(A3區), 扣除 300萬的花費後,資產狀況最佳情況也才 1753萬; 與完全只做投資情況相比高低之間來到98~494 萬的落差,尤其是如果重症罹患的時間越晚, 資產的落差越大, 保險資金確實會排擠掉資產的累積,  怪不得很多老年人,手中滿把現金也沒在怕生病的



狀況1-3: 
資金50%部分做買保險, 50%資金拿去做投資(過度購買保險)
說明: 
(1)差別在於你以為透過保險轉嫁重症花費風險,即便在年輕時(A1區)即便發生重症後,會驚訝發現手上的現金卻比僅部分購買保險少(狀況1-2),這是因為資金無效的錯誤配置,導致資金沒有效創造報酬在累積資產,反而造成資產下降

(2)即便想拚一拚運氣,想晚點購買保險,圖中可以看到保險效益線上下的資產差別 283萬的差異(與狀況1-2相同,但狀況1-2僅使用30%資金購買);顯示出無效的保險規劃,非但沒有創造額外的保險利益,反而壓縮了資產累積的速度

(3)在理想狀況下,如果重症是發生在老年時期(A3區),較有趣是即便在最長投資期間下,扣除重症花費後,資產最高也才累積至1274萬; 
這相較於適度規畫保險下的資產縮水 最低84萬~最高479萬之間
若跟資金全部都投資的人資產相比較, 高低之間來到 -14~973萬的落差
如果在顧客都小傷小病,沒生什麼大病花費,活到60歲時,兩者間的資產差距會更為明顯
做錯資金配置,買了過多的保險,壓縮資產報酬率,會使的你的財富嚴重縮水 



後續再來介紹一篇,
假設如果顧客總是健健康康, 30-60歲期間沒生什麼大病,這樣的保險資金配置,排擠掉投資的資金,是否會造成投資的資產累積差異更大?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或許你不用含金湯匙出生,但一定要有靠山 [個人觀點]

我有位做生意老闆的好朋友,跟他聊天總是可以學到一些做生意的道理,時不時脫口說出一些經典語錄,雖然說名言人人會講,但是聽了他講了好幾年,卻眼見他生意越做越大,你不得不懷疑,他講的話似乎是有哪麼一點道理

1. 沒錢?  沒錢就跟銀行借,銀行不怕借你錢,銀行只怕你不還錢!

2. 錢一旦出去瞬間,你就要能判定他的投資報酬率划不划算!

這兩句話一直挑戰我的理財觀, 尤其這幾年身邊不少朋友興沖沖投資或開店,結果都落得賠錢失敗收場,如果用這兩句話來檢視身旁案例, 似乎是一切變得很簡單!

那到底借錢來投資這件事情,應該要有怎麼樣的基本認知才對? 投資報酬率應該要多少才是一筆值得投資的機會? 我把整理了一下, 結果居然讓我挺驚訝的!

舉例(如何使用下圖):
開店前
小乖從小就對於開設自己的飲料店很有興趣,但又苦無資金,於是跟薪轉銀行信用借款 100萬,利率 6%, 合約3年, 三年內本息攤還, 於是小乖變開開心心的成為飲料店老闆 

開店後
小乖突然發現每個月光要還100萬的本息攤還,就壓的喘不過氣,一百萬的借款,年化報酬率需達  36% (如圖中 3年-6% 對應的投資報酬率所示),

<1>100萬本息攤還需要36萬, 也就是每個月3萬, 一杯飲料平均淨利20元, 一個月須要賣出1500杯,一天需要賣出 50杯 以上才僅能打平本月的房貸本息攤還

<2> 如果店租需要3萬, 那共要賣出 100杯

<3>如果老闆還要支薪 3萬, 那一天要賣出 150杯

也就是說... 一天你沒賣出100杯以上,基本上老闆是沒有領薪水的,這樣算下來,前三年老闆基本上沒有領薪水的機會很大! 

我真不曉得,怎麼還一堆人想要開店做生意? 光看到需要有 36% 的報酬率才有辦法打平本息攤還這件事,怎麼講都覺得贏的機率太低, 投資大師  巴菲特-波克夏股票,年投資報酬率 也 9.83%, 試問你如何能夠強於 4倍的巴菲特? 


那開店做生意,如何可以增加勝算呢? 不動產抵押借款

從圖中可以看出, 如果可以把貸款的還款年期拉長, 例如 拉長到 20年, 你會發現一樣是借100萬做生意,在 6%的借款利率下,只要投資報酬率有 9% 以上, 每個月的本息攤還金額就不是太大的負擔.

100萬的 9% 報酬率, 也就是一年賺 9萬,一個月7500元,  一天250元, 一杯飲料平均淨利20元, 一天只要賣出 13杯以上, 就可以攤提到借款本金和利息, 

這樣算下來是不是贏面大上許多
但是,一般銀行願意借款給你並且還款期達 20年, 大多是用房子或土地等不動產做抵押, 所以,如果你真想要借錢開店投資,有沒有背景(家人)當靠山, 拿出不動產讓你借錢,實在是差很多! 
怪不得,一樣是做生意, 窮人開店很容易就賠錢收場, 可是有錢人開的店, 總是可以長長久久!  在羨慕人家開店當老闆之餘,先想想自己有沒有有錢的老爸老媽,不然還是乖乖的工作比較實在!

圖表也可以換個方式使用, 不一定要開店投資,
假設你有一個好的投資機會或者是有內線股票短期會大漲 15% 以上, 
這時候你去跟銀行借款100萬, 在7年內本息攤還, 以及利率 2% 情況下, 
你會發現, 只要你的投資大於15% 以上, 那基本上這是一個"無本生意",
也就是說你既沒有出本金,卻又享有多餘的報酬; 充分體現 "沒錢? 去跟銀行借就有 "的思維; 

另外當你借錢投資前, 你也應該知道,你應該要有多少報酬率才能夠打平你的成本!這樣才能夠減少失敗的機率

2019年10月8日 星期二

信用和房屋真的很好用,貸款投資!賺利差? [讓數字說話]

最近發現銀行真的錢太多, 動不動就接到銀行理專的電話

OXO 您好! 我這裡是XX銀行, 由於您是我們銀行的「優質客戶」,所以我們提供一個優惠的借款方案給你,我方便把資料傳給你嗎? 

想不到, 兩年刷不到 2次的信用卡,居然也是你們的優質客戶? 我真的也是受寵若驚!!!
不過, 突然想到~
如果借錢出來來投資一個穩定的配息基金,這筆生意是否穩賺不賠?  還是另有風險?

我們來看一下目前市面上的信用貸款狀況如何,  目前這間銀行的信貸利率表面上是1.88% 起,但是為了方便討論,抓保守一點,採用一段式 2.88% 比較好討論; 另外因為每個人信用狀況不同,銀行會給出不同利率, 我們保守採用利率  3% , 貸款5年期 做討論

(1) 借款100萬, 利率  3% , 貸款5年期, 本息攤還, 100%槓桿

每月須本息攤還17,969元, 5年總繳金額 1,078,121元, 其中 78,121元是利息費用
若只看利息費用, 借這一百萬拿去做投資, 如果可以在五年內創造出 大於78,121元的利潤 (五年總報酬率7.9%), 那該筆投資就可以打平這筆借款利息費用!

但是,因為借款是每月本息攤還,而非最後才一次清償全部利息! 
本息攤還的話每月的還款金額是 17,969元,
如果不想要額外拿錢來還繳貸款本息; 那投資須採月配息商品, 每月領 17,969元,年領 2,156,28元, 這樣的折算年化報酬 21.6%  (=215,628/1000000*100%),
才能夠滿足打平每月本本息攤還金額 

基金來報酬來說, 需要找一檔可以有年化報酬率21.6%, 
這樣就可以月配 18,000元, 剛好打平每個月應金額; 這實在是不太可能!

即便貸款年期是7年期,共84期, 每月也須繳本息 22,134元; 折算年化報酬為 15.9%, 
依實際情況來說, 要找到年化報酬大於 8%以上的月配息基金,幾乎不太可能

(2)假設有一種投資方式, 年配息12% , 也就是每個月配 1%, 每月領 10,000元, 即便如此

借100萬, 你仍須每個月額外提撥 7,969元 來清償信用貸款的本息!
5年總計要額外提撥 478,140 元;

也就是說, 在擁有額外50萬情況下, 這筆50萬 可以用來補足 每個月的貸款本息攤還投資月配息差額

而且5年內不會為你帶來任何現金流入
不過 5年後你會額外獲利 521,860 元 (=1,000,000-478,140)
總投資報酬率 109%,   複利年化報酬 16% ; 這似乎是一筆不錯的投資方式

和房貸抵押借款來投資的最大差別在於貸款利率「貸款年期
信用借款的成本比抵押借款的成本高出許多
不過直覺上借信用貸款來做投資, 還需額外準備一筆錢, 實在讓人覺得匪夷所思!  

(3) 總整理


  1. 信用借款投資, 在分5年償還, 在 12% 報酬月配息情況下,仍需每月提撥一定金額,導致貸款期間淨現金流出,但是5年到期後,會有 109%的報酬, 年化報酬16%
  2. 信用貸款年數的增加到7年, 每月需攤提利息更少, 報酬更可以拉高 270%,年化報酬 21%
  3. 如果利用房屋抵押借款, 因為還款年數更長, 貸款利率更低, 所以根本是無本生意, 利用投資與貸款的利差, 更可以創造每個月在淨現金流入





2019年10月6日 星期日

貸款不用急著還, 抵押貸款投資,有賺頭? [讓數字說話]

先前去剪髮,設計師市認識快20年的老朋友了,
聊聊房子買了漏水, 狗狗生病, 工作室來收養了一隻流浪貓.... 
每次總是會東家長西家短的亂聊, 其中不乏諮詢我一些專業問題, 像上次詢問我房屋買賣遇到交屋後發現漏水的問題,該如何處理; 這次便是詢問我手上一筆資金,是先還貸款還是先拿去投資比較好? 他的理專居然回答"先還貸款沒差" ? 我聽了超驚訝!

另外一個案件是一個退休老師,聽理專的遊說,用房屋貸款出來去買高收益債,因為理專說配息6% ,貸款利息2% 這樣還倒賺 6% ? 天底下真有那麼容易的事? 讓我來算算看
[先說結論: 會投資的人,拿去投資; 不會投資的人,乖乖還款]

1.先還貸款還是先拿去投資?
假設這個設計師,貸款700萬, 期間20年, 房貸利率1.8% ,本息攤還, 已經繳了2年了



(1) 從試算看出,每個月本息攤還須交金額34753元,
以第24期為例,其中 34753元中,25103元是償還貸款本金,9649元是還貸款的利息, 繳了兩年後(24期),剩下的貸款金額剩下640785元;
如果乖乖繳20年, 會總共繳8340630元,
也就是說你跟銀行借700萬,須繳的利息費用是134萬0630元
隨著繳費期數增加,還款本金越來越多(藍線部分)
還得利息費用越來越少(紅線部分); 利息減少的是因為貸款本金隨還的本金增加而逐期下降

(2) 那如果設計師在第25期提前多償還50萬, 這樣對於是否有差後續還款金額是否有差?


每個月本息攤還須交金額34,753元,變成32,030元, 立刻減少2,723元
若再繳了兩年後(到48期),剩下的貸款金額剩下5,340,001元;

我們看一下,這樣的總繳利息(右紅框)變成1,255,307元,

相較於"未提前償還"的情況,總繳利息差 85323元 (1,340,630-1,255,307)
這筆優先償還50萬的18年的總報酬率為 17.06% (85323/500000 x100%)


也就是說你跟銀行借700萬,須繳的利息費用是134萬0630元
隨著繳費期數增加,還款本金越來越多(藍線部分)
還得利息費用越來越少(紅線部分); 利息減少的是因為貸款本金隨還的本金增加而逐期下降

(3) 如果把這筆50萬元不提前還款, 拿去投資! , 20年共創造18%的利潤 ( 9萬的利潤)

簡單直覺的(不一定是對的)觀感,
如果你每個年可以多創造5,000元(90,000元/18年),
換成單利報酬率 1% (若複利計算0.9%), 就可以打平不提前還款的利息費用,
報酬差額,就是你額萬獲得的收益,
舉例: 50萬x 6% 投資報酬 = 30,000元 ; 差額收益: 25000 (30,000-5,000)元
此時 這筆50萬, 我建議你拿去- 投資! 

(4) 如果你更精明一點, 選擇將50萬拿去投資穩定月配息的基金(年化報酬 6%) 

將每月配息的5,000元,按月提前攤還, 

也就是說你跟銀行借700萬,總共繳8,254,627元, 須繳的利息費用是124萬9,627元
比不提前部分還款的利息減少 5680元 (1,255,307- 1,249,627)

此時這筆50萬,我建議你拿去- 投資! 





2019年10月5日 星期六

得來速的車禍,叫警察來也沒用? [生活保險]

話說人若衰,種匏仔生菜瓜! 朋友想說懶得下車買東西吃,直接吃"麥當當"得來速,
才跟可愛的取餐妹聊個兩下,後車不知是餓得發慌,還是忌妒朋友的撩妹功力,
車子直接從後面給"親"了上來! 
這下尷尬啦! 後面整個得來速車道全塞住了!

我在得來速發車禍,保險公司有沒有辦法理賠?
(先講結論:會賠)



先解釋一下,得來速車禍和一般道路車禍有何不同? 

(1)  依照 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第3條第1款 & 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規則第2條第1款:
道路:指公路、街道、巷衖、廣場、騎樓、走廊或其他「供公眾通行的」之地方
所以從交通相關的法規中,可以看出對於人民的私有領域,國家基本上不干預、不介入並給予尊重。

(2)不僅僅是  得來速,像 停車場也不具有「供公眾通行的性質」

依據停車場法第2條,縱使是公立停車場,也不一定就有「道路」性質。

但目前僅下列兩類停車場,內建「道路」性質:
路邊停車場 : 指以道路部分路面劃設,供公眾停放車輛之場所。
都市計畫停車場: 指依都市計畫法令所劃設公共停車場用地興闢後,供作公眾停放車輛之場所。

(3)校園、加油站與社區大樓呢?

當然不是道路! 只要「非屬公有」或不具有「供公眾通行」性質的地方,就都不屬於「道路」。

警方處理上的差異?

(1)根據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的定義:道路交通事故指駕駛汽車或動力機械在道路上行駛,致人受傷或死亡,或車輛損壞之事故。
所以一般發生車禍時,員警都會到現場車禍現場圖,車禍現場照片,當事人筆錄,依照SOP製作交通事故研判表

(2)不過如果車禍是發生在得來速車道、超商、百貨公司、賣場或是私有的停車場警方就算到場也"無法"依交通處罰條例對肇事者開單,因為這些地方都不是「既成道路」, 所以警察僅會做紀錄,開立當事人「登記聯單」或「登載於警方工作紀錄簿」或「案件紀錄表」..(不同分局會有不同做法) ,但後續不會有事故初步研判, 不會有肇責比的鑑定,但可以留下「公正第三方」的事故記錄, 未來在討論賠償事宜都是有幫助的。建議就算在私人場所發生車禍,處理方式還是報警為優先






那在非「道路」的地方發生車禍,沒有警方初判表,沒辦法進行車禍鑑定,該怎麼辦呢?


(1) 如果有保險, 則交給保險公司判斷責任歸屬:

由保險公司事故調查,相關事證蒐集,,保護也要配合保險公司事故調查,並主動提供人、事、時、地、物等相關紀錄、畫面或目擊證人,這樣才能保障自身保險及理賠權益。

有時候僅僅是一些小擦撞,雙方車主趕時間,所以就懶的報警互留電話,保險公司不一定就會因為沒有報警就不賠, 可是要注意,如果保險公司調查不到相關的資料或是監視器畫面,或是車體受傷嚴重, 卻沒報警,保險公司可能懷疑是否有酒駕、頂替駕駛的狀況發生,所以不敢報警, 如果調查結果是沒有在除外責任內,其實保險公司多少會斟酌理賠的。
(2) 沒有保險,透過法院民事求償:
需要由當事人進入司法程序,透過法院一次又一次的開庭、辯論、陳述、意見、證據等資訊釐清。至於法院作出判斷要多久? 那就看雙方的誠意多少囉?
保險方面的處理?


車體險(甲乙丙式):
 被保險汽車在本保險契約有效期間內,因下列危險事故所致之毀損滅失,本公司對被保險人負賠償之責:
.....(以下略)

第三責任險:
被保險人因所有、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發生意外事故,致第三人傷害或死亡,依法應 負賠償責任而受賠償請求時,本公司負賠償之責.........

強制險: 
被保險人因使用或管理被保險汽車發生汽車交通事故,致乘客或車外第三人傷害 或死亡者,不論被保險人有無過失,本公司應依本保險契約之約定,對請求權人 給付保險金

另在  不保事項 除外責任當中,也並沒有限制 「非道路」的理賠除外,所以保險公司會理賠。



參考資料:



2019年10月4日 星期五

麥擱吵了! 子孫爭產是上一代的罪過 [個人觀點]

記得蔚姊在上課時,對於民法遺產繼承編非常感興趣,不過對於遺產的繼承分割的部分卻總是一知半解,其中有一個案例非常的有趣!

老王106/11/1 身故, 繼承人有甲乙兩人,生前欠A債務500萬, 欠B債務1000萬,試問下列情況下,甲乙繼承人最終取得的遺產為何?

狀況一:
最單純,欠債還錢,遺產先扣完欠債後,剩下的遺產兩分均分 
(2000-500-1000)/2=250  (這種情況不會吵架)

狀況二:
假設老王生前脫產,偏好甲兒,103年先贈與給甲兒400萬開業,另贈200萬;
乙兒不滿;老王105年才贈乙兒200萬開業,另贈200萬
(1)105年兩筆贈與(民法1148-1,死亡前兩年內),恐有侵害債權人之疑慮,所以必須計入遺產總額 2000+200+200=2400 (責任遺產)
欠債還錢,2400萬大於1500萬債務,優先還款
(2)但是生前特種贈與計入被繼承人財產,應從被繼承人的應繼份中扣除(民法1173)
2000+400+200=2600, 2600-1500(債務)=1100; 
甲乙兩人均分則應繼份為1100/2=550; 
甲則取得550-400=150  (你認為甲會服氣嗎? 為什麼乙拿的比較多)
乙則取得550-200=350 

狀況三:
假設老王生前脫產,偏好甲兒,103年先贈與給甲兒400萬開業;乙兒不滿;老王105年才贈乙兒200萬開業
(1)105年一筆贈與,恐有侵害債權人之疑慮,所以必須計入遺產總額 1000+200=1200 (責任遺產)
欠債還錢,1200萬小於1500萬債務,優先還款; 
債權人A,B依債權比例取得400與800萬
(2)但是生前特種贈與計入被繼承人財產,應從被繼承人的應繼份中扣除(民法1173)
1000+400+200=1600, 1600-1200(債務)=400; 
甲乙兩人均分則應繼份為400/2=200; 
應繼份 甲則取得200-400=-200 (拿錢彌補乙, 你覺得甲會願意拿錢出來給乙?)
應繼份 乙則取得200-200=0 (但從甲取得200萬)

狀況四:
假設老王生前脫產,偏好甲兒,103年先贈與給甲兒200萬;乙兒不滿;老王105年才贈乙兒200萬
(1)105年一筆贈與,恐有侵害債權人之疑慮,所以必須計入遺產總額 1000+200=1200 (責任遺產)
欠債還錢,1200萬小於1500萬債務,優先還款; 
債權人A,B依債權比例取得400與800萬
但老王身故前2年有贈與乙200萬; 
乙必須吐出來,清償老王之債務 (你認為乙會願意接受拿錢出來還債?)
(2)但是生前特種贈與計入被繼承人財產,應從被繼承人的應繼份中扣除(民法1173)
1000+0+0=1000, 1000-1200(債務)=-200 (=0; 遺產最高僅能清償1000萬債務); 
甲乙兩人均分則應繼份為 "0" ; 

簡單結論:(靠~看完,還是覺得很複雜) 

  1. 生前不脫產躲債務;身故後,繼承人不會產生太多疑慮與爭執
  2. 生前脫產躲避債務,若遺產>債務, 則會有繼承人間認為的分產不均,產生爭執
  3. 生前脫產躲避債務,若遺產<債務, 容易導致繼承人非但沒繼承遺產,還要從口袋拿出錢來給對方或債權人(下下之策)

建議還是生前做好遺產規劃,將所有債務與遺產理算一遍,必要時透過保險槓桿,使財產因保險身故金產生增值(或者遺產信託...等工具),避免後代子孫間的爭執



參考法條:
遺產及贈與稅法第15條:
「被繼承人死亡前二年內贈與下列個人之財產,應於被繼承人死亡時,視為被繼承人之遺產,併入其遺產總額,依本法規定徵稅:
一、被繼承人之配偶。
二、被繼承人依民法第一千一百三十八條及第一千一百四十條規定之各順序繼承人。
三、前款各順序繼承人之配偶。
八十七年六月二十六日以後至前項修正公布生效前發生之繼承案件,適用前項之規定。」

民法第1148-1條:
「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
前項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其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


第 1148-1 條
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
前項財產如已移轉或滅失,其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

立法理由:
民國 98 年 06 月 10 日 第 1148-1 條 立法理由
一、本條新增。
二、本次修正之第一千一百四十八條第二項已明定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債務,僅以所得遺產為限,負清償責任。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債權人之權益,宜明定該等財產視同所得遺產。惟若被繼承人生前所有贈與繼承人之財產均視為所得遺產,恐亦與民眾情感相違,且對繼承人亦有失公允。故為兼顧繼承人與債權人之權益,爰參考現行遺產及贈與稅法第十五條規定,明定繼承人於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始視為其所得遺產,爰增訂第一項規定。


臺灣板橋地方法院民事判決100年度家訴字第114號判決
民法第1148條之1固規定: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前二年內,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該財產視為其所得遺產。惟查,本條視為所得遺產之規定,係為避免被繼承人於生前將遺產贈與繼承人,以減少繼承開始時之繼承人所得遺產,致影響被繼承人之債權人權益而設,並不影響繼承人間應繼財產之計算因此,本條第1項財產除屬於第1173條所定特種贈與應予歸扣外,並不計入第1173條應繼遺產。原告主張系爭房地應依民法第1148條之1之規定,視為所得遺產計入應繼遺產中,亦屬無據

民法第1173條(特種贈與):
「繼承人中有在繼承開始前因結婚、分居或營業,已從被繼承人受有財產之贈與者,應將該贈與價額加入繼承開始時被繼承人所有之財產中,為應繼遺產。但被繼承人於贈與時有反對之意思表示者,不在此限。
前項贈與價額,應於遺產分割時,由該繼承人之應繼分中扣除。
贈與價額,依贈與時之價值計算。


資料部分取自:  吳挺絹律師/理財規劃顧問(AFP)
https://www.brightgracelaw.com/single-post/2018/12/08/你我的付出,到底價值幾分-生前贈與歸扣故事-

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真假!? 有信用卡卡號~ 我就能知道~銀行和卡別? [小知識]

今天我們有個同事"天天"的抄寫了客戶信用卡卡號回來授權,卻忘記要看信用卡的"卡別", 
這下尷尬了!客戶在上班,不太方便接電話,可是這個信用卡授權又很急!怎麼辦?

這件事情,我也發生過一兩次, 人生的實力就是這麼透過一點一滴"突槌"經驗累積起來的!

有沒有可能只知道信用卡卡號就知道對方的卡別或發卡銀行(VISA,MASTER,JCB)? 

答案是有的!


VISA、mastercard、JCB 是什麼?


你常常聽到 VISA、也一定知道 Mastercard 萬事達卡和 JCB,但你知道它們是什麼嗎?它們是國際發卡組織,目前全球有六個國際發卡組織,分別為 VISA、Mastercard、JCB、American Express (AE) 美國運通,及 UnionPay 中國銀聯、Discovery,國際發卡組織並不直接發行信用卡,而是透過與各國的金融機構 (銀行) 合作,發展信用卡等支付產品業務。

以全球最大的發卡組織 VISA 威士卡為例,VISA 目前可於超過 200 個國家使用,無論你持有的信用卡是哪間發卡銀行,只要是與 VISA 品牌合作的卡,於國內外或網路上接受 VISA 卡的商店都可進行交易。國際發卡組織也有提供持卡優惠,例如 JCB 白金卡等級以上的卡別,卡友可持卡和登機證進入 JCB 亞洲為主的 57 個機場貴賓室。

信用卡卡號 還是有一些基本的通則

信用卡開頭數字代表不同的卡片用途:
  • 1與2:航空公司
  • 3:旅遊、娛樂與金融機構(如JCB、美國運通) 
  • 4:Visa
  • 5:Mastercard 
  • 6:商店與金融機構(如銀聯卡) 
  • 7:石化業 
  • 8:電信業 
  • 9:公營組織或國家單位

常用卡類:

卡別

規則
Visa Card第一碼為 4。
Master Card第一碼為 5,且前二碼介於 51 和 55 中間。
American Express第一碼為 3,且前三碼介於 340 和 379 之間。
JCB Card第一碼為 1,且前四碼為 1800。
第一碼為 2,且前四碼為 2131。
第一碼為 3,且前三碼介於 300和399之間。
引述自 (https://www.money101.com.tw )



信用卡16碼所代表的意義為何?





長達16位數的信用卡卡號,分別是以下三部分所組成的:

1. 發行卡識別碼(Bank Identification Number,BIN):

前6位數,包含店家用來辨別卡片的主要資訊,首碼也就是主要行業標識碼

2. 帳戶號碼(Primary Account Number, PAN):

通常9位數(最長可達12位數),其中第7、8碼可以辨識卡等與種類

3. 校驗碼 (Checking Number):

最後1位數,以Luhn算法計算

BIN Number(前6碼)

這規則可幫助店家判定卡別為何

可依這六碼數字精準的識別出卡別、發卡銀行、發卡銀行所在國家、卡片種類、發卡銀行網站、客服電話等資訊。


BIN碼查詢小工具

https://binlist.net/


查詢前6碼會帶出的資訊:

Card Brand:發卡機構(ex. VISA, Mastercard)
Issuing Bank:發卡銀行
Card Type:卡片種類(ex. CREDIT, DEBIT)
Card Level:卡片等級(ex. STANDARD, GOLD, PLATINUM)
Iso Country Name:發卡國家名稱
Iso Country A2:發卡國家代碼
Iso Country A3:發卡國家代碼
Iso Country Number:發卡國家代碼
Bank's website:發卡銀行網站
Customer Care Line:消費者服務電話
Bank Address:發卡銀行地址
Formal Bank:銀行名稱
Commercial/Personal Card:商務卡/
Additional Info:其他資訊

信用卡查詢為範例資料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理專不會讓你上天堂! 澳幣定存與澳幣保單的深淵 [讓數字說話]

澳幣是不適合投資? 
我並非總體經濟大師,但我相信如果把這問題問10個分析師,大概也會有11種不同見解,
我們來看一下近十年來,匯率走勢圖,有"感覺"的人都會覺得"繼續往下"
不用看總經數據,也看的感覺出來; 如果深入研究總經數據,多數財經學者也是這種看法!

我沒辦法預測未來澳幣兌台幣匯率的"明確走勢" ,
但是有我可以百分之百跟你肯定,未來匯率只有三種走勢
1.繼續下跌  
2.持平震盪
3.反彈上升
那乾脆簡單一點,我們把3種情況的數字算出來.就知道是否賺了利率,賠了匯差 

假設這個客戶有閒置資金,我們來看把錢放在 "澳幣定存" 和 "澳幣儲蓄保險" 的差別

情境一: 聽信理專遊說,把台幣拿去購買高利 3.26% 類定存(儲蓄保險),年繳8023澳幣

<1><1>(1) 命帶天煞衰星, 匯率每年 6% 下跌,怎麼辦?

我們來看一下情況,105/12/25 購買時,匯率23.18, 保費8,023元折換台幣185,973元,因為匯率下跌,所以第二年投入台幣為186,936元...依此類推 第六年匯率為18.08時,所需台幣為145,056元,六年合計投入台幣1,011,058元
如果我們在保單6年到期時,解約時,我們折換回台幣會"虧損173965元",
如果透過保單的 "複利增值" 的效果,把保單放到10年的話, 那保單會"虧損260953元"
匯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放越久虧損越多


<2><2>(2) 命不該絕,匯率死撐, 匯率前期下跌,後市震盪持平(在匯率17),結果如何?

105/12/25 購買時,匯率23.18, 保費8,023元折換台幣185,973元,(中間 略) 六年合計投入台幣1,011,058元
如果我們在保單6年到期時,解約時,我們折換回台幣會"虧損173,965元",
如果匯率不再下滑,透過保單的 "複利增值" 的效果,把保單放到10年的話, 那保單會"虧損50,110元"
匯率持平下,隨著保單持有年數越長,有機會打平虧損


<3><3>(3) 得天厚愛,匯率後市反彈向上, 匯率前期下跌,後市持續反彈(年漲6%),結果如何?

105/12/25 購買時,匯率23.18, 保費8,023元折換台幣185,973元,(中間 略) 六年合計投入台幣1,011,058元,  保單6年到期時,解約時,換回台幣會"虧損173,965元",

如果匯率反彈,加上透過保單的 "複利增值" 的效果,把保單放到7年, 那保單會"虧損86,645元"
,隨著保單持有年數越長,到第10年時, 保單解約獲利"NT 201,988" 

情境二: 聽信理專遊說,每年把台幣定存澳幣,年繳8023澳幣(保費的六筆資金,每年存定存)

<1><1>(1) 命帶天煞衰星, 匯率每年 6% 下跌, 怎麼辦? (假設每年定存利率1.35%)

我們來看一下情況,105/12/25 購買時, 匯率23.18, 將8,023元折換 NT 185,973元,拿去定存,這筆澳幣定存六年後會變成 8,695元, 
第二年的那筆資金"8,023",定存五年後會變成"8,579"元,
依此類推,第六年那筆定存,領回時是8131元, 六年合計投入NT 1,011,058元

因為匯率持續 6%下跌,六筆定存,在第六年周年日時(匯率17),解定存後,我們折換回台幣會"虧損NT 15,3164"元, 如果選擇繼續放澳幣定存,在第七年時,虧損會擴大"NT 193,751元"
如果持續放在澳幣定存到10年的話, 那澳幣定存會"虧損NT 304,495元"

匯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放越久虧損越多(比保單還虧損嚴重)

<2><2>(2) 命不該絕,匯率死撐, 匯率前期下跌,後市震盪持平(在匯率17),結果如何?

105/12/25 購買時,匯率23.18, 保費8,023元折換NT 185,973元,(中間 略) 六年合計投入NT 1,011,058元
在第六年周年日時(匯率17),解定存後,我們折換回台幣會"虧損NT 15,3164"元, 
後續匯率持平下,如果繼續放澳幣定存,在第七年時,虧損會縮小為"NT 141,582元"
如果放在澳幣定存到10年的話, 那澳幣定存會"虧損NT 105,891元"

匯率持平下,隨著定存持有年數越長,定存逐漸打平虧損比保單慢
<3><3>(3) 得天厚愛,匯率後市反彈向上, 匯率前期下跌,後市持續反彈(年漲6%),結果如何?

105/12/25 購買時,匯率23.18, 保費8,023元折換台幣185,973元,(中間 略) 六年合計投入台幣1,011,058元,  保單6年到期時,解約時,換回台幣會"虧損173,965元",

加上透過定存的增值的效果,在第六年周年日時(匯率17),解定存後,我們折換回台幣會"虧損NT 15,3164"元, 
匯率反彈,透過定存的增值的效果,繼續放澳幣定存,在第七年時,虧損會縮小為"NT 89,414元"

如果放在澳幣定存到10年的話, 那澳幣定存會"獲利 NT 131,583元"

匯率反彈情況下,澳幣定存10年獲利較澳幣儲蓄保單差


幫大家整理一下結論
其實,如果你覺得錢放在帳戶不投資會咬你或者是會睡不著覺的話,乾脆把它送給我,不然我實想不到,不論把錢放在澳幣定存或者澳幣保單,六七年內幾乎賺不到任何利息,幹嘛不做台幣定存就好, 至少還有利息; 雖然對於匯率下跌的結論,有點事後諸葛誰都會,但是老話一句,如果對於不了解的投資工具(匯率),要不就多花點心思研究,不然就是乾脆買強勢貨幣(美金), 至少還稍微的贏面大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