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進廠保養時不要輕信車廠可以用保險免費維修 (車險簡易說明)

請不要再聽信維修廠說 "維修透過保險可以不用錢,而且隔年保險不會被加費"! 這種事情怎麼可能發生!! 聽到這種鬼扯又神奇的話術~連我都懷疑我的專業了
細部保費計算可以參考另外一篇文章 https://www.blogger.com/blog/post/edit/preview/192064158084939305/5299594685426968964

2020年11月10日 星期二

酒駕? 犯罪? 行政罰? 刑法? 傻傻分不清楚

簡而言之: 喝酒騎腳踏車(屬於慢車), 是觸犯到交通安全規則第73條, 罰600~1200元; 觸犯交通安全規則是行政罰,就跟你紅燈右轉,是罰款不會被抓去關一樣道理; 而酒駕觸犯刑法,是指體內酒精濃度高過特定數值且駕駛 "動力交通工具" 而言, 不能相提並論 

2020年8月4日 星期二

公司當善事業? 保證身故領回所繳的錢,真好! (讓數字說話)

依據健保局提供各齡層死亡資料,可以看到死亡率隨著年齡增長,
在45歲以後死亡率會突破該年齡級距人數的10% 以上,
到了70歲開始死亡率更會高達96%以上, 
我們做個平均值,可以得到全年齡層的死亡率均值為 14.5%


以市面上有一檔投資型保單,號稱說保證"保本" , 也就是說投資人身故的時候至少可以拿回投資當時的本金, 但是每年必須帳戶中扣取 0.5% 當作"身故保證費用"
我們用保費收之平衡的角度來分析
例如:
投資人受限制必須為一筆投資為50萬,
讓我們假設在投資人身故當下,帳戶資產報酬為"-20%"
也就是說 損失 50萬x 20% = 10萬
公司從投資人身上每年取得 50萬x0.5%= 2500元/人/年
若購買該商品人數為 P
P x 14.5% x 2500 = 100,000 元
則可以推測 購賣商品的人數(P)為 275人
也就是說, 
該公司只要販售該商品達275人以上,便可以不用擔心"身故保證費用" 造成的損失
除非遇到突發性巨大的"死差損"
果然~保險公司真的不是在慈善事業,販售給275人就可以打平了!

2020年6月15日 星期一

全民健保不是要人人都開得起法拉利!

看了最近健保自費醫材的爭議,不論是醫生等專業人士,還是政治人物炮口一致對衛福部,爭議的不外乎兩點:
1. 衛福部管太多,這是自由市場機制,應該不須限制
2. 限制自費特定醫材上限,以後就沒有「效用較好」(換句話就是比較昂貴)的醫材可以用了,因為好的醫材商就不會進來


有玩過模擬城市吧? 今天以台中市為例,假設全台中市民總共100萬人口, 小燕子市長為了居住正義,決定要給「全部市民」都有房子住,只要每個市民每個月只要繳少少的管理費給政府,市政府在自己去找建商和土地,然後蓋出市民要住的「公宅」,戶籍搬進來台中市的人,就可以去找台中市「特約的房仲公司」就可以找到想要的公宅,房仲公司幫民眾找到房子後,就可以去跟台中市政府請款100萬服務費,但是基於土地成本和建材,所以除了台中市東西南北區和西屯南屯區這六區以外,均可以申請(因為政府收費要平衡,不能倒,不能全部地區都補助)
不過,如果民眾想要住「比較方便」的地區,例如西屯區或南屯區,那就得給房仲「部份負擔」的服務費,因為這區的建商土地取得成本較高,所以房仲公司在配給民眾這兩地區時,就得額外收「部份負擔」,現在遇到一個問題?為什麼一樣是西屯區或南屯區的公宅,怎麼會部份負擔有200~500萬的部份負擔差異,這部份讓民眾實在無從查詢,甚至無法從特約房仲那邊得知其他房仲的收費標準,所以只能被動接受甚至被宰殺,這時候市政府跳出來說,你們的部份負擔服務費只能限制在300萬以下,請問民眾是開心?還是擔心說未來好房子住不到?況且這部份只占3.2% 的市占率,你說說看這樣建商會倒掉?還是說建商會選擇去賣「全部自費」
再者,有些民眾想要住在西屯七期精華區,住在這一地區的房子只能「全部自行負擔」,因為市政府從一開始就沒有取得七期的土地可以蓋公宅,想要住七期的有錢人,就可以選擇全部自費
所以,限制服務費上限是幫助了誰? 限制了了誰? 誰跳腳誰就是最大既得利益者…..這樣懂嗎?
-----------(以下是其他觀念,字多如果有空再看)-----------
首先,全民健保,全名叫做「全民健康保險法」,顧名思義就是要照顧「全民」的「保險」,也就是這一種以照顧全國國民並且以保險的機制來呈現地社會福利政策
在全民健康保險法總則第一條就有寫到 「為增進全體國民健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以提供醫療服務,特制定本法。
本保險為強制性之社會保險,於保險對象在保險有效期間,發生疾病、傷害、生育事故時,依本法規定給與保險給付。」
1. 開宗明義就已經說了是為了照顧全體國民,並非為了照顧特定某些人,所以我先前提過, 「那智捷」、「豐田」和「日產」 沒想到,一夕之間,人人都買得起「特斯拉」、「藍寶堅尼」和「法拉利」了! 因為全民健保本身就是只為了照顧全國的民眾,如果你是屬於可以自費或者完全自費的稍為有錢的國民,那說真的你真的不是「被照顧」的對象
2. 你會覺得一樣要繳健保費,可是我卻不能要求健保使用較好的醫材? 錯了,你買商業保險的當下,保險公司限制每天住院日額2000元, 手術依照比例,雜費最高20萬,這時你怎麼沒有跳出來說”保險公司不應該限制繳付上限?”是因為你也知道這本來就一分錢一分貨,要求更多保障,相對的就要繳更多的錢,怎麼換成全健保這間險公司,這件事就不存在了?
3.這是保險制度,什麼叫做保險?就是在符合「大數法則」情況下,預測未來發生的損失的機率,並且利用「多數人繳的保費」來給付「少數人發生」重大損失,這個制度的精神來幫助弱勢,或許你會覺得繳了那麼多錢,但是都沒有用到,那恭喜你,這表示你不是需要被幫助的那個人
4.健保制度是個長久經濟制度,什麼意思? 意思是說,錢並不會從天而降,健保給付(或者說理賠)出去的錢,基本上應該要等於收進來的錢(健保費),也就是說全民健保當然可以給付「所有民眾或醫生認為」效果較好藥品或醫材,但是這些藥品或醫材也必須要花費更多的錢去取得, 試問,如果把錢全部都去買最好的藥品或醫材,那健保費可以用幾年?或許三年就破產了,那麼4年後的人誰保障? 10年後的人生病誰保障?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健保經營幾年下來,不斷的修改給付(理賠)內容,一方面來自於少部份人浪費醫療資源,另外一部分來自於日漸昂貴的藥品或醫材費用,這都是為了健保能夠長久經營的原因基於經濟制度
5.基於健保長久經營以及照顧全民為目的,所以,全民健保逐步修正給付內容甚至是只能用效用相同的「學名藥」也是逼不得已,如果預算夠,誰不想用原廠藥,如果有錢,誰願意只能住套房或者只能開日產? 老話一句「錢不是問題,問題是沒錢」,或者大家都用最好的藥材,然後「全民漲保費」? 這樣你可以接受? 想想「想要馬兒好,想要馬兒不吃草」? 這合理嗎?
6.如果你有錢, 你可以選擇全自費, 因為你應該要知道,以一個人工水晶體,不管是什麼二焦點,非球面…功能(費用5萬~10萬不等),健保都只會理賠給你”2744”(健保給付上限),而中間的差額,就是民眾要「自行負擔」的,如果你都那麼有錢了,你還會在乎那個健保給付的2744? 還是乾脆就直接選擇「全自費」? 我想答案已經很明顯, 因為「有錢你多了選擇性」,但對於多數國民,他們可以連差額都無法付得出來,只能選擇「健保完全給付」(但功能較差)的藥品或醫材
7.這次健保「針對」的是只佔健保3.2% 的部分給付的藥品或醫材做「核定費用的上限」,而「非全自費」或者「全健保給付」的藥品或醫材,對於全自費的人來說,根本沒有影響,對於只能用效用較差的全健保給付的人也沒有影響,為什麼要做「核定費用的上限」這件事,原因是ㄧ般民眾和醫生之間完全的資訊不對等,「一樣的醫材」在不同的醫生和醫院收的費用卻差異很大,民眾或許會說「台大」比較專業,設備比較好,所以收費高是很正常的, 對! 完全正確,但是民眾有的選擇嗎?民眾知道那些地方可以用較低的醫療費取得一樣的醫材? 想想自己的親身經歷,似乎是沒有辦法的,一切都是醫生和醫院說的算,所以健保局以政府機關的腳色規範各醫院收費的上限,這點有什麼錯誤?

8.很多醫生會說自由市場機制? 錯!政府政策並不適合用市場機制,如果要市場機制,那就像美國的醫療,新冠肺炎急診住院5天花費100萬,你會寧可買退燒藥窩在家裡,也不敢去住院,這才叫做市場機制, 健保政策是為了照顧全民,並不適用市場機制, 如果倡導市場機制的人應該要自己選擇「全自費」,或者是乾脆直接退出健保特約醫院, 因為這才叫做市場機制,而這些人無非是想要腳踏「健保資源又想要有自由市場的效率」兩條船,不要想說要有市場機制的效率,又要有政府政策的低費率,這是不合理的! 坊間還是有很多醫療院所選擇「全自費」不接受健保身分,但是生意一樣很興隆, 試問,為什麼? 因為這些醫療院所花費高,用的醫材和設備勢必比較好,治療效果好,民眾自然就願意花更高的費用去該醫院就醫,這才是「市場機制」,但是政府機關或政策都是為了「照顧全民並且穩定長久經營」, 所以請不要搞混
9.再說,民眾抱怨房地產機制混亂不透明,政府推不動產買賣「實價登入」,讓哄抬房地產價格的投資客哀聲遍野,怎麼沒有人跳出來說「市場機制」,大家還拍手叫好,因為自從實價登入以來民眾對於房價的了解是不是更清楚了,是不是比較不會被房仲或投資客欺騙; 另外的例子,有開車的人都知道,以前修車的時候,都很怕被維修廠坑殺,為什麼? 因為一樣電瓶一樣的煞車碟片,但是價錢就是差很大, 後來車商喜歡把所有維修價格和零件價格,全部寫出來,甚至是做成公告價,為的是什麼?就是為了讓民眾知道合理的收費標準, 奇怪! 這時候怎麼沒有聽到「零件商」跳出來說「價格不合理,活不下去,退出市場」,會跳腳的是誰? 是那些「亂收費的維修工程師」,這些道理大家都懂,怎麼換成健保,換成醫生之後,大家都被說服買單了?
10. 最後, 既然要講市場機制,誰是既得利益者? 原本靠這個在賺錢,然後當政策修改後,就變成沒有利潤的人,就是「利用民眾無知」、「賣弄自己知識權威」,最早跳出來喊「未來民眾沒有好的醫材」的人
記得~ 健保是保險制度,是要收支平衡的,是要照顧全民的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除了停售漲價~ 業務嘴還剩下什麼? [市場有感]

如果銷售人員的銷售議題僅剩下這些停售、漲價」的新聞標題,
甚至利用恐嚇、嚇唬客戶來達到銷售的目的,
那這些人真的該被處罰,甚至該覺得丟臉! 
打著替客戶權益想的大旗,實際上是違背修受的倫理道德,
怠忽自己身為銷售人員的專業能力
至於何謂銷售人員專業」?
 不就是 「專業知識、追求專業態度、銷售技術、好的銷售習慣
捫心自問幾個問題:
1.除了銷售話術,近期還有學過那些專業?
2.最近一次靜下來看書一個小時以上,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3.最近一次學習除了工作以外的技能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4.最近一次運動是什麼時候的事了?
警惕自己是否是個稱職專業的銷售人員?

整理2014年至2020年的停售和漲價的議題~!
真是夠了,幾乎年年有停售, 時時要漲價, 分分鐘要顧客不買會後悔,
保險公司除了趁著停漲要旗下業務人員趕快去賣,
每年用此方式衝高營收還有別的方式嗎?
不是說顧客需求導向? 
不是說顧問式銷售? 
不是說成為顧客的全方位理財顧問? 
按照這種銷售模式~ 銷售人員有時間去提升自我專業能力才有鬼,
至於公司推出對顧客好的商品?致力於企業的社會責任?  
可惜!~ 並沒有!

2020年3月1日 星期日

金融商品費用率是否會影響長期報酬? [小知識]

這幾年 "指數化"投資大行其道,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來自於
(1) 投資人懶惰  再者
(2) 自己主動化投資的結果往往無法戰勝大盤
(3) 委託給專家,除高額的手續費以外,報酬率仍然落後於大盤

而主要推廣指數化投資的綠角財經筆記,對於主動化已經多所著墨, 也獲廣大的投資人認同,
傳統銀行端購買基金最為詬病地方來自於高額的手續費,動輒 3~5% 的內扣費會侵蝕到投資報酬率, 而 ETF 最大優勢除了可以與大盤指數連動易於觀察外,優惠的手續費(1%以下)則吸引投資客親睞的最大主因

高額手續費是否會影響到投資的報酬?

狀況一: 我們假設顧客每年投資 2.4萬, 共計投資 30年
在年化報酬率 5% 的情況下,
五種不同費用率  0.1% ; 0.5%; 1%; 2%; 5% 情況下, 報酬率會差多少?
從下圖可以看出,30年後, 報酬率會有明顯的差異
費用率 5%  >>>>帳戶價值約為 68萬
費用率 0.1 % >>>帳戶價值約為 168萬
兩者帳戶價值差異高達 2.4 倍



狀況二: 我們假設顧客每年投資 2.4萬, 共計投資 30年
在年化報酬率 10% 的情況下,
五種不同費用率  0.1% ; 0.5%; 1%; 2%; 5% 情況下, 報酬率會差多少?
從下圖可以看出,30年後, 報酬率會有明顯的差異
費用率 5%  >>>>帳戶價值約為 160萬
費用率 0.1 % >>>帳戶價值約為 425萬
兩者帳戶價值差異高達 2.65 倍



結論: 

費用率的高低, 會明顯影響投資的帳戶價值, 所以在選擇投資標的或者操作平台時,"費用率"應該是要優險考量的重點

癌症理賠拿不到? 癌症的期數是保險公司說的算嗎? [小知識]

買保險最大的困擾就是"買的時候什麼都會賠,出事的時候又通通都不賠",這導致顧客和保險公司充斥著不信任與懷疑!
癌症險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 , 買了癌症險,以為罹患的癌症就有理賠,沒想到申請理賠時保險公司又說癌症險有"原位癌" "第一期", "第二期"......"第四期"......
好複雜壓! 好像什麼都是保險公司說的算? 

其實這些爭議,不僅僅只發生在保險公司,也發生在不同醫院的醫生治療之間,因為早期不同的醫生對於癌症分期的判斷方式也存在不同的認知,導致病患在轉診時,面對不同醫生卻採全然不一樣的治療方式,沒事就好,萬一延誤的癌症的治療,實在是得不償失 

基於這些困擾, 現在醫院與保險公司 普遍接受美國癌症協會 (AJCC) / 國際抗癌聯盟 (UICC)公佈的癌症分期(TNM系統)方式,第七版的癌症分期並 2010年1月1日就開始生效,在全球公佈施行。現在則公布到第八版了

 TNM 系統(tumor-node-metastasis)分期,三個英文字母代表著不同意義
T :代表腫瘤本身的大小或是侵犯範圍,
N :代表周邊淋巴結侵犯及轉移,
M :代表遠端轉移

臨床上,醫師會依據影像檢查、病理報告等資訊決定TNM各自的分數(例如:T2N2M0)。而根據TNM分數的不同,可以將癌症歸類至四個分期,而視需要,分期下又可細分為 a 與 b。
的目的,主要是要讓醫師間便於決定治療方式,提供預,也可以比較治療的成效與交換治療心得。可分為臨床分期法(cTNM)、外科分期法(sTNM)、與病理分期法(pTNM)。一般為臨床分期法;如果病患有接受開胸手術檢查或治療,則其所知的分結果是外科分期法;如果外科切除後有標本送病理檢查,則其結果是病理分期法

要注意的地方是不同的癌細胞 TNM 的判斷方式不太一樣, 
例如: 肺癌的 T1 期是指 腫瘤最大直徑 ≤3 cm ; 乳癌的 T1期是指 癌腫瘤大小≤ 20 mm
所以不同的癌症必須比對不一樣的判斷依據
可以參考,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癌症中心, 下面網站連結
http://web.csh.org.tw/web/cancer/?page_id=7966



我以肺癌為例, 下載附件後後的內容如下



我再以一個顧客的病理報告為例



從報告最後可以看到
(1) 腫瘤大小:  Tumor > 1 cm, 但< 2 cm ; 對照最上面的癌治分期為 "T1" 
(2) 周圍淋巴轉移: 沒有轉移, "N0" 
(3) 遠距轉移: 不適用
綜合評估癌症期數為 第一期的A2 (Stage 1A2) T1bN0MX

所以,如果顧客購買的癌症險是罹患第二期以上才會理賠的話,此癌症病患並無法獲得理賠,但是絕不是依據保險公司自己主觀認定,而是依據美國癌症協會的手冊評分判斷出來的!
當然,市面上仍有許多商業保單有附加"重大疾病險"的保費豁免,而啟動保單的豁免條件,各家條件並不相同, 是否是第一期癌症就可以啟動豁免? 還是要詳閱保單條款

補充說明:
Tx: 痰或支氣管沖洗液檢查有癌細胞,但是支氣管鏡檢查與胸部影像檢查,無法發現腫瘤之存在。
T0: 沒有原發腫瘤存在。
Tis:  原位性肺癌(就是保險單所述的原位癌)


是不是罹患癌症時期數愈高死亡率越高?
這個說法僅只有對一半, 因為可能不同部位的癌症,雖然確診的期數相同,但是死亡率卻差異甚大,TNM期數只是便於讓醫生判斷目前癌症病程,,因為跟據 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 影響癌症治癒率的最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及早發現", 前五年為"黃金5年" , 可以看到 第一年罹患癌症的存活率 都有 70~90%, 但是如果延誤檢查,存活率幾乎都下降至50%以下 , 其實還是要養成"定期健康檢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參考資料
肺癌病友暨家屬關懷團體
http://www2.cch.org.tw/lungcancer/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癌症中心
http://web.csh.org.tw/web/cancer/?page_id=7966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利用出險幫汽車做美容?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讓數字說話]

很多人都有買車險的經驗, 買完車險後,對於車禍理賠,真的是又愛又恨!
愛的地方是是車子可以獲得維修理賠保障,或者是針對受害者可以獲得醫療理賠
可恨的是賠得不甚滿意或者是隔年保費要加費! 對於車體險,
多數購買車體險的顧客都有一個最大的疑問?
「 理賠後究竟明年保費會漲多少?」
我們今天來講「 車體險」, 其他第三責任險或強制險現暫不做討論

影響車體險  主要受「 從車因素」與「 從人因素」的影響。
我們從「汽車保險費率規章」 法規裡面可以找到「自用汽車保險費」的計算方式為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 ( 年齡性別係數 ,賠款紀錄係數 )」
保險公司在計算自己保險費時,是以涵蓋其他評估參數的,所以實際上的保險費計算方式為
純保費 = 基本危險費 × 被保險汽車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 × (被保險人年齡,性別係數,賠款紀錄係數× {稀有廠牌….其他係數} × [公司費用率]

一 我們來仔細說明保費計算基礎
1.  「基本危險費」:自從 97.12.31訂定「實施產險費率自由化措施」後, 已經不適用費率規章內的金額, 改由各家產險公司自行評估, 所以民眾在做車險比價時,最大的保費差異往往來自於此項
2.「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 此係數與被保險汽車的廠牌、車系、車型及車價都有關聯,而且四年以上即為固定值不會再降低,詳細的係數可以從「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中查得;舉例:代號為23的車款, "當年2018"係數顯示是"1.5934",表示代碼 23車款,2018年出廠的車,其車體險當年投保的費率代號係數為"1.5934",如果在2019年時係數則為"1.5621", 今年2020年投保的時候,係數則會變成"1.5315" , 明年係數變成"1.5171"後,往後就不會再降低,也就是在不理賠出險的情況下,新車車體險前四年的保費會因為從費率的係數降低,而降低; 雖然表中數值更新至2018年,且2018年以後均適用, 同理可以適用在2020年出廠的新車也為 "1.5934" ,依此類推


2-1
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中的費率「代號」, 代表著不同車款有著不同的費率係數, 原則上新車的係數會大於舊車係數; 高價車的細數大於低價車; 這也很合理, 因為總不可能新車與10年車的車體險保費相同, 瑪莎拉蒂的保費與 Toyata的保費相同 , 想想也不合理, 至於「代號」如何查詢到呢?
我們可以從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汽車重置價格查詢 ; 這邊查詢到
https://www.tii.org.tw/tii/insurance/insurance5/index.html
填入查詢前五年資料, 以及小客貨車 , 然後下一步

接著 選擇"廠牌型式名稱查詢" , 我以 Mazda 的車為例


查詢結果> 可以看到從第一個欄位
Mazda馬自達(日本) /其他-06 /CX-5 Sky-G 2WD 旗艦經典型 1998c.c. 5D 5人座
車體險費率代號欄位顯示"23"


再對應上面「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的欄位就可以查出完整代號係數


3. 車體險計算式中的 "被保險人年齡,性別係數, 賠款紀錄係數" 就是常聽說的車體險的"從人因素" ; 這個部分跟 「年齡、性別、肇事紀錄」這三項列入保險費率計算當中, 想想也合理, 男性開車習慣比女性差, 年輕人開車成熟的成年人衝動, 肇事紀錄越多的駕駛相對地可以推測開車習慣不好, 總總因素, 上述這些人的車體險的保費應該要比較貴

3.1 年齡/性別係數表, 可以看到 30~60歲駕駛, 女性比男性便宜, 因為女性係數為"0.9" , 男性為"1" ,這也就是為什麼市面上常說, 汽車車主為女性車體險的保費比較便宜

3.2  評估一個駕駛的習慣好或不好,可從 賠款紀錄係數 看的出來, 賠款記錄係數的計算包含兩個參數,  無理賠年度數以及理賠次數, 產險公司評估車體險時,會評估一個駕駛三年內的理賠狀況
無理賠年度數無理賠年度數,表示「過去三年」內,該駕駛的理賠年度, 是以「年」作為單位 ; 理賠次數是評估理賠的次數, 畢竟如果僅評估年度,而不評估「次數」的話, 會發現一年內理賠一次與一年內理賠三次的駕駛保費相同? 這一點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所以評估理賠紀錄係數的時候還會把「次數」一併計入; 換句話說,即便車主是優良駕駛,最高也只有3年的減費上限。

舉例: 一台三年以上的車, 去年發生一次理賠後,
>過去三年內 無理賠年度數 是「2年」, 所以點數是 「-2
>過去三年內 理賠次數 是「1次」, 所以點數是 「0
所以 賠款紀錄係數 = -2 + 0 = -2
賠款紀錄係數  =「-2」 ; 對應下表賠款紀錄點數 為「-0.4


4. {稀有廠牌….等其他係數} × [公司費用率]
最後兩項項參數是各產險公司的內部評估參數, 為各產險公司的機密,畢竟每間公司的費用率的高低多多少少跟公司自己的利潤有絕對關係 ,不過對於這參數,是可以直接忽略,畢竟我們客戶是無法得知這個參數的

5.最終最終, 再來看一下車體險的計算方式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年齡性別係數 + 賠款紀錄係數 」×「公司內部參數」

二 我們探討車禍理賠後,對於車體險保費的影響
Mazda馬自達  /CX-5 Sky-G 2WD 旗艦經典型 1998c.c. 5D 5人座 為例

1. 從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汽車重置價格查詢  可以查詢到代碼為  「23」
對應2019年投保當下, 所以 2018年出廠的車的係數必須往前推「1年」,我們查「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可得「1.5621」,當時的車損係數為「-0.6」


我們可以回推產險公司的 「 基本保費」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年齡性別係數 + 賠款紀錄係數 」×「公司內部參數」
 >  9170 = 基本保費 ×「 1.5621」×「 0.9 + (-0.6) 」×「公司內部參數假設為"1"」
> 基本保費 = 19567元  
(這個數值除非產險公司依據理賠經驗公告調整保費,否則數值不會變動)

2. 我們用基本保費,來推測2020年投保當下,車體險保費的變動差異, 該名駕駛在2019年發生一次自撞理賠

2.1  計算 賠款紀錄係數 :
去年發生一次理賠後,
>過去三年內 無理賠年度數 是「2年」, 所以點數是 「-2
>過去三年內 理賠次數 是「1次」, 所以點數是 「0
賠款紀錄係數 = -2 + 0 = -2 ; 對應賠款紀錄點數 為「-0.4
這裡必須注意, 2019年投保當下,該名駕駛的賠款紀錄係數 為「-0.6
(該駕駛過往在該公司3年以上沒有出險紀錄,所以最高折扣係數為"-0.6")
在2020年投保時,賠款紀錄係數 會變為「-0.4」, 可以推測保費勢必有調漲



2.2  對應2020年投保當下, 所以 2018年出廠的車的係數必須往前推「2年」,我們查「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可得「1.5315」

我們可以從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年齡性別係數 + 賠款紀錄係數 」×「公司內部參數」
> 保險費  = 19567 ×「 1.5315」×「 0.9 + (-0.4) 」×「公司內部參數假設為"1"」(/費用率0.65)
保費費 = 14983 元  
實際產險公司的保費為 14369元, 與我們計算出來的  14983 元 會有614 元」的落差, 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公司內部參數」會有其他數值影響, 所以 這部分並不能估計準確
但是從我們的計算估計, 仍可以估計保費會從 「9170 元 」調整至「14983 元 」
幾乎可以保費調漲 5813元
(實際是 5199元, 一部分原因是該公司於年初時"調降"乙式車體險保費 4%)


結論: 
在網路上文章有時候提到「三年內出險一次,保費不漲不跌」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三年出險一次真正沒有改變的是理賠次數點數不會產生變動,但是賠款紀錄係數是同時評估無理賠年度數」和「理賠次數」, 此時無理賠年度數便會發生改變,使得「賠款紀錄係數會上升(-0.6 --> -0.4); 直接會使的保險費調升, 雖然產險公司沒有因為理賠過而調漲」保費,但是實際上車體險的「優惠」減少了, 顧客收到保費的當下, 主觀上還是會認為產險公司因為「理賠後調漲保費」,從這金額看來,如果因為小小的擦傷或刮痕,甚至是去車廠做美容,以為賺到保費, 實際上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為汽車美容是否值  5813元? 你應該好好評估才是,而且接下來的車險保費還要三年後才會回到「-0.6的優惠」,出險一次,保費調整三年, 身為車主的你應該好好評估

補充說明:
其他的保費計算方式原理也和車體險大同小異, 可以依此方式類推算出

1. 竊盜損失保險保險費計算方式:
自用小客車、自用小貨車: 
險費=
基本費率 ×被保險汽車製造年度之重置價值×被保險汽車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

2. 第三人責任保險保險費計算方式: 
自用小客車、自用小貨車(法人所有者除外)

2-1 傷害責任保險:   保險費=基本保費×從人因素係數

2-2 財損責任保險:   保險費=基本保費×從人因素係數

3.強制險保險費計算方式 :
  1. 自用小客車、自用小貨車(自然人)與客貨兩用車(自然人)=基本純保費×(年齡性別係數+違規肇事紀錄等級係數-1)
  2. 其他車種=基本純保費×違規肇事紀錄等級係數
  3. 機車=基本純保費 (現行機車未考慮從人因素因子)

網路參考文章:
https://www.moneynet.com.tw/article/6868/%E7%82%BA%E4%BB%80%E9%BA%BC%E4%BF%9D%E8%B2%BB%E5%8F%88%E8%AE%8A%E8%B2%B4%E4%BA%86%E6%95%99%E4%BD%A0%E8%A8%88%E7%AE%97%E8%BB%8A%E9%9A%AA%E4%BF%9D%E8%B2%BB

https://linliuandpartners.com/2018/07/27/%E6%B1%BD%E8%BB%8A%E4%BF%9D%E9%9A%AA%E4%BF%9D%E8%B2%BB%E7%82%BA%E4%BD%95%E6%AF%8F%E4%BA%BA%E5%A4%A7%E4%B8%8D%E5%90%8C-%E4%BF%9D%E8%B2%BB%E5%A6%82%E4%BD%95%E7%AE%97%E4%B8%8A%E7%AF%87/

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傻傻退休金自提6%? 退休金會差168萬 ? [讓數字說話]

要討論這問題,必須先從所得稅法第14條談起;

所得稅法第14條 第九類    退職所得:凡個人領取之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終身俸、非屬保險給付之養老金及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辦理年金保險之保險給付等所得。但個人歷年自薪資收入中自行繳付之儲金或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提繳之年金保險費,於提繳年度已計入薪資收入課稅部分及其孳息,不在此限

簡單說就是自主提撥的6%,可以不會計入綜合所得總額,甚至在未來領退職所得的時候,有遞延稅賦的效果; 所以市面上會有許多顧問都建議顧客, 儘量將自己的薪資,自主提撥6% , 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所得淨額, 這樣對於高稅率的人來說; 就可以減少繳交的的綜合所得稅; 這樣乍聽之下似乎是很合理的,我希望透過數字來證明這件事情是否是正確的!

第一: 我認為自主提撥6% 的首要目的應該適度是"降低所得級距" , 畢竟 12%稅率和 5%稅率還是有 7%的差異;

我們先假設 所得"淨額" = Y; 如果我選擇自主提撥 6%, 
換個方式說, 一旦提撥,我的所得總額勢必會下降6%; 所以 所得淨額會變成 0.94Y ; 如果一個人的所得淨額剛好在"級距的邊緣"(ex: 54萬或121萬 左右),那最好選擇提撥,以降低所得稅的稅率

試算一下, 94%Y=54(萬); Y=57.4萬,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收入大概是 57萬左右; 那這時候自主提撥 6%; 會使的所得淨額下降至54萬; 這時候就可以將稅率從 12% 降至 5%
其他的級距可以從下表查得




第二:如果我們將 6% 提撥出來的金額, 另外選擇做其他投資工具, 這時候其他工具報酬率應該要多少,才符合效益?

1. 假設      54(萬) < 所得淨額Y < 121(萬)
未提撥前 應納稅額 = Y*12% - 3.78(萬)   <-------- div="" nbsp="">
提撥後     應納稅額 = 0.94%Y*12- 3.78(萬)
提撥前後的每年應納稅額差異(節稅利益) = 0.06Y*12%
預計20年後退休, 則 20年來累積的節稅利益 =0.06Y*12%*20 ------> (1)式

2. 若20年的累積自提金額(本金)= 0.06Y*20 =1.2Y ----------------------(2)式

3. 按照勞保局 勞動基金保證收益率約 1% ; 我用年金終值(FV)的概念來推算;
將每年的 PMT= 6%Y ; Rate= 1% ; PV=0 ; N=20 ; 求出  FV=1.32Y ------(3)式
合計20年後的利益為  1.32Y -本金 1.2Y = 0.12Y -----------(4)式

4. 所以 20年的總利益 (1)式+(4)式   總利益= 0.06Y*12%*20+0.12Y= 0.264Y
    也就是說自主提撥6%產生的節稅利益與提撥後勞退金金的保證收益20年後合計為0.264Y

5.若我將20年累績利益回推投資工具的報酬應該要多少才可以贏勞退基金?
也就是20年後,累積本金(1.2Y)+利益(0.264Y)= 1.464Y 
我將 FV= -1.464Y; PMT= 6%Y ; N=20 ; PV= 0 ; 則推算出 Rate=2.04 %
換句話說, 如果我選擇"部自主提撥 6%" 而是從所得中領出,拿去做其他的投資工具;
該工具年化報酬 3% >2.04%
假設這投資工具是固定每年配息 3%的股票, 那該筆資金配置的結果,在20年後,報酬利益一定會可以大於自主提撥的結果, 從市面上找尋3%投資工具似乎難度不高, 所以這時候選擇乖乖自主提撥6%的顧客, 無疑是個傻子

同理;可以推測出其他退休年期的投資工具最低報酬率, 如下表

6. 上表說明, 假設小明現年 30歲,所得淨額是介於 242
小名預計65歲退休, 也就是還有30年
如果小明決定"不"自主提撥 6%; 而是選擇其他投資工具, 則其他投資工具的報酬應該要至少大於 2.48%,這樣該筆資金配置就是合理的規劃方式

第三: 勞退自主提撥6%和 自主投資, 退休金會差多少 ?
我們假設選擇 5% 的投資工具, 這個報酬率還算合理,
另外收入是100萬, 預計退休的時間點是30年後
自主提撥 6% 勞退金; PV=0; PMT=-6;N=30; i= 1.64% >>>FV= 230.15萬
自主投資 6% ,5%報酬; PV=0; PMT=-6;N=30; i= 5% >>>FV= 398.63萬
所以 自主投資-自主提撥=168.48萬
退休金會差168.48萬

第三. 實際勞退基金的操作績效(補充)


1. 我們可以從勞動部的資料查得勞退基金的每年操作績效, 勞退基金從 94年以來的績效,最高是98年的來到11.8353%, 最低時候績效為 97年的-6.0559% , 不過因為勞退基金有最低的保證報酬, 所以個人的退休金帳戶在 97年時為最低保證收益2.6494% ,依此類推,如果當年的收益率小於保證收益率,就依照保證收益率

2. 我們可以計算幾何平均酬率來推算勞退基金自94年~108年以來的報酬
(1+1.9278%)*(1+2.1582%)*(1+2.432)*(1+2.6494%)*(1+11.8353 %)*(1+1.5412 %)*(1+1.3131 %)*(1+5.0154 %)*(1+5.6790 %)*(1+6.3814 %)*(1+1.3722 %)*(1+3.2303 %)*(1+7.9314 %)*(1+1.0541 %)*(1+11.4477%)= 1.89164
幾何平均報酬 = 15平方根√ 1.89164 -1 = 1.04341-1 = 4.341 %
所以退休基金的年化平均報酬  4.341%
再重新計算如果轉投資其他工具,
(1) 在年齡15歲時, 所得淨額在54萬以下, 距離退休還有50年的情況下 ,則報酬率至少4.39% 以上
(2)若是 45歲, 距離退休還有20年, 如果所得淨額在121~242萬之間, 則挑選的工具報酬率只少要5.5%以上
依此類推




結論:
並非將資金做自主提撥就一定是對的, 我們可以發現要找到戰勝"自主提撥勞退基金的保證收益"是可以做到的事; 且資金一旦提撥進入勞退專戶,就必須等到65歲後才能動用, 也就是會損失20~30年的"機會成本" ; 但也不是沒有風險, 自主提撥勞退基金=強迫儲蓄, 但是自主投資必須要有堅強的紀律,30年過程當中,不能夠隨意動用資金,不然會前功盡棄;所以, 如果自己是個有紀律的人, 建議選擇自己懂得,而且穩定性高的投資工具, 替自己累積出更多的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