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利用出險幫汽車做美容?贏了面子輸了裏子 [讓數字說話]

很多人都有買車險的經驗, 買完車險後,對於車禍理賠,真的是又愛又恨!
愛的地方是是車子可以獲得維修理賠保障,或者是針對受害者可以獲得醫療理賠
可恨的是賠得不甚滿意或者是隔年保費要加費! 對於車體險,
多數購買車體險的顧客都有一個最大的疑問?
「 理賠後究竟明年保費會漲多少?」
我們今天來講「 車體險」, 其他第三責任險或強制險現暫不做討論

影響車體險  主要受「 從車因素」與「 從人因素」的影響。
我們從「汽車保險費率規章」 法規裡面可以找到「自用汽車保險費」的計算方式為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 ( 年齡性別係數 ,賠款紀錄係數 )」
保險公司在計算自己保險費時,是以涵蓋其他評估參數的,所以實際上的保險費計算方式為
純保費 = 基本危險費 × 被保險汽車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 × (被保險人年齡,性別係數,賠款紀錄係數× {稀有廠牌….其他係數} × [公司費用率]

一 我們來仔細說明保費計算基礎
1.  「基本危險費」:自從 97.12.31訂定「實施產險費率自由化措施」後, 已經不適用費率規章內的金額, 改由各家產險公司自行評估, 所以民眾在做車險比價時,最大的保費差異往往來自於此項
2.「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 此係數與被保險汽車的廠牌、車系、車型及車價都有關聯,而且四年以上即為固定值不會再降低,詳細的係數可以從「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中查得;舉例:代號為23的車款, "當年2018"係數顯示是"1.5934",表示代碼 23車款,2018年出廠的車,其車體險當年投保的費率代號係數為"1.5934",如果在2019年時係數則為"1.5621", 今年2020年投保的時候,係數則會變成"1.5315" , 明年係數變成"1.5171"後,往後就不會再降低,也就是在不理賠出險的情況下,新車車體險前四年的保費會因為從費率的係數降低,而降低; 雖然表中數值更新至2018年,且2018年以後均適用, 同理可以適用在2020年出廠的新車也為 "1.5934" ,依此類推


2-1
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中的費率「代號」, 代表著不同車款有著不同的費率係數, 原則上新車的係數會大於舊車係數; 高價車的細數大於低價車; 這也很合理, 因為總不可能新車與10年車的車體險保費相同, 瑪莎拉蒂的保費與 Toyata的保費相同 , 想想也不合理, 至於「代號」如何查詢到呢?
我們可以從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汽車重置價格查詢 ; 這邊查詢到
https://www.tii.org.tw/tii/insurance/insurance5/index.html
填入查詢前五年資料, 以及小客貨車 , 然後下一步

接著 選擇"廠牌型式名稱查詢" , 我以 Mazda 的車為例


查詢結果> 可以看到從第一個欄位
Mazda馬自達(日本) /其他-06 /CX-5 Sky-G 2WD 旗艦經典型 1998c.c. 5D 5人座
車體險費率代號欄位顯示"23"


再對應上面「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的欄位就可以查出完整代號係數


3. 車體險計算式中的 "被保險人年齡,性別係數, 賠款紀錄係數" 就是常聽說的車體險的"從人因素" ; 這個部分跟 「年齡、性別、肇事紀錄」這三項列入保險費率計算當中, 想想也合理, 男性開車習慣比女性差, 年輕人開車成熟的成年人衝動, 肇事紀錄越多的駕駛相對地可以推測開車習慣不好, 總總因素, 上述這些人的車體險的保費應該要比較貴

3.1 年齡/性別係數表, 可以看到 30~60歲駕駛, 女性比男性便宜, 因為女性係數為"0.9" , 男性為"1" ,這也就是為什麼市面上常說, 汽車車主為女性車體險的保費比較便宜

3.2  評估一個駕駛的習慣好或不好,可從 賠款紀錄係數 看的出來, 賠款記錄係數的計算包含兩個參數,  無理賠年度數以及理賠次數, 產險公司評估車體險時,會評估一個駕駛三年內的理賠狀況
無理賠年度數無理賠年度數,表示「過去三年」內,該駕駛的理賠年度, 是以「年」作為單位 ; 理賠次數是評估理賠的次數, 畢竟如果僅評估年度,而不評估「次數」的話, 會發現一年內理賠一次與一年內理賠三次的駕駛保費相同? 這一點怎麼說都說不過去, 所以評估理賠紀錄係數的時候還會把「次數」一併計入; 換句話說,即便車主是優良駕駛,最高也只有3年的減費上限。

舉例: 一台三年以上的車, 去年發生一次理賠後,
>過去三年內 無理賠年度數 是「2年」, 所以點數是 「-2
>過去三年內 理賠次數 是「1次」, 所以點數是 「0
所以 賠款紀錄係數 = -2 + 0 = -2
賠款紀錄係數  =「-2」 ; 對應下表賠款紀錄點數 為「-0.4


4. {稀有廠牌….等其他係數} × [公司費用率]
最後兩項項參數是各產險公司的內部評估參數, 為各產險公司的機密,畢竟每間公司的費用率的高低多多少少跟公司自己的利潤有絕對關係 ,不過對於這參數,是可以直接忽略,畢竟我們客戶是無法得知這個參數的

5.最終最終, 再來看一下車體險的計算方式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年齡性別係數 + 賠款紀錄係數 」×「公司內部參數」

二 我們探討車禍理賠後,對於車體險保費的影響
Mazda馬自達  /CX-5 Sky-G 2WD 旗艦經典型 1998c.c. 5D 5人座 為例

1. 從 保險事業發展中心>汽車重置價格查詢  可以查詢到代碼為  「23」
對應2019年投保當下, 所以 2018年出廠的車的係數必須往前推「1年」,我們查「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可得「1.5621」,當時的車損係數為「-0.6」


我們可以回推產險公司的 「 基本保費」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年齡性別係數 + 賠款紀錄係數 」×「公司內部參數」
 >  9170 = 基本保費 ×「 1.5621」×「 0.9 + (-0.6) 」×「公司內部參數假設為"1"」
> 基本保費 = 19567元  
(這個數值除非產險公司依據理賠經驗公告調整保費,否則數值不會變動)

2. 我們用基本保費,來推測2020年投保當下,車體險保費的變動差異, 該名駕駛在2019年發生一次自撞理賠

2.1  計算 賠款紀錄係數 :
去年發生一次理賠後,
>過去三年內 無理賠年度數 是「2年」, 所以點數是 「-2
>過去三年內 理賠次數 是「1次」, 所以點數是 「0
賠款紀錄係數 = -2 + 0 = -2 ; 對應賠款紀錄點數 為「-0.4
這裡必須注意, 2019年投保當下,該名駕駛的賠款紀錄係數 為「-0.6
(該駕駛過往在該公司3年以上沒有出險紀錄,所以最高折扣係數為"-0.6")
在2020年投保時,賠款紀錄係數 會變為「-0.4」, 可以推測保費勢必有調漲



2.2  對應2020年投保當下, 所以 2018年出廠的車的係數必須往前推「2年」,我們查「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表可得「1.5315」

我們可以從 保險費計算 = 基本保費 ×「 費率代號係數」×「 年齡性別係數 + 賠款紀錄係數 」×「公司內部參數」
> 保險費  = 19567 ×「 1.5315」×「 0.9 + (-0.4) 」×「公司內部參數假設為"1"」(/費用率0.65)
保費費 = 14983 元  
實際產險公司的保費為 14369元, 與我們計算出來的  14983 元 會有614 元」的落差, 主要的原因來自於「公司內部參數」會有其他數值影響, 所以 這部分並不能估計準確
但是從我們的計算估計, 仍可以估計保費會從 「9170 元 」調整至「14983 元 」
幾乎可以保費調漲 5813元
(實際是 5199元, 一部分原因是該公司於年初時"調降"乙式車體險保費 4%)


結論: 
在網路上文章有時候提到「三年內出險一次,保費不漲不跌」的說法,其實是錯誤的! 三年出險一次真正沒有改變的是理賠次數點數不會產生變動,但是賠款紀錄係數是同時評估無理賠年度數」和「理賠次數」, 此時無理賠年度數便會發生改變,使得「賠款紀錄係數會上升(-0.6 --> -0.4); 直接會使的保險費調升, 雖然產險公司沒有因為理賠過而調漲」保費,但是實際上車體險的「優惠」減少了, 顧客收到保費的當下, 主觀上還是會認為產險公司因為「理賠後調漲保費」,從這金額看來,如果因為小小的擦傷或刮痕,甚至是去車廠做美容,以為賺到保費, 實際上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因為汽車美容是否值  5813元? 你應該好好評估才是,而且接下來的車險保費還要三年後才會回到「-0.6的優惠」,出險一次,保費調整三年, 身為車主的你應該好好評估

補充說明:
其他的保費計算方式原理也和車體險大同小異, 可以依此方式類推算出

1. 竊盜損失保險保險費計算方式:
自用小客車、自用小貨車: 
險費=
基本費率 ×被保險汽車製造年度之重置價值×被保險汽車製造年度及費率代號係數

2. 第三人責任保險保險費計算方式: 
自用小客車、自用小貨車(法人所有者除外)

2-1 傷害責任保險:   保險費=基本保費×從人因素係數

2-2 財損責任保險:   保險費=基本保費×從人因素係數

3.強制險保險費計算方式 :
  1. 自用小客車、自用小貨車(自然人)與客貨兩用車(自然人)=基本純保費×(年齡性別係數+違規肇事紀錄等級係數-1)
  2. 其他車種=基本純保費×違規肇事紀錄等級係數
  3. 機車=基本純保費 (現行機車未考慮從人因素因子)

網路參考文章:
https://www.moneynet.com.tw/article/6868/%E7%82%BA%E4%BB%80%E9%BA%BC%E4%BF%9D%E8%B2%BB%E5%8F%88%E8%AE%8A%E8%B2%B4%E4%BA%86%E6%95%99%E4%BD%A0%E8%A8%88%E7%AE%97%E8%BB%8A%E9%9A%AA%E4%BF%9D%E8%B2%BB

https://linliuandpartners.com/2018/07/27/%E6%B1%BD%E8%BB%8A%E4%BF%9D%E9%9A%AA%E4%BF%9D%E8%B2%BB%E7%82%BA%E4%BD%95%E6%AF%8F%E4%BA%BA%E5%A4%A7%E4%B8%8D%E5%90%8C-%E4%BF%9D%E8%B2%BB%E5%A6%82%E4%BD%95%E7%AE%97%E4%B8%8A%E7%AF%87/

2020年2月13日 星期四

傻傻退休金自提6%? 退休金會差168萬 ? [讓數字說話]

要討論這問題,必須先從所得稅法第14條談起;

所得稅法第14條 第九類    退職所得:凡個人領取之退休金、資遣費、退職金、離職金、終身俸、非屬保險給付之養老金及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辦理年金保險之保險給付等所得。但個人歷年自薪資收入中自行繳付之儲金或依勞工退休金條例規定提繳之年金保險費,於提繳年度已計入薪資收入課稅部分及其孳息,不在此限

簡單說就是自主提撥的6%,可以不會計入綜合所得總額,甚至在未來領退職所得的時候,有遞延稅賦的效果; 所以市面上會有許多顧問都建議顧客, 儘量將自己的薪資,自主提撥6% , 其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所得淨額, 這樣對於高稅率的人來說; 就可以減少繳交的的綜合所得稅; 這樣乍聽之下似乎是很合理的,我希望透過數字來證明這件事情是否是正確的!

第一: 我認為自主提撥6% 的首要目的應該適度是"降低所得級距" , 畢竟 12%稅率和 5%稅率還是有 7%的差異;

我們先假設 所得"淨額" = Y; 如果我選擇自主提撥 6%, 
換個方式說, 一旦提撥,我的所得總額勢必會下降6%; 所以 所得淨額會變成 0.94Y ; 如果一個人的所得淨額剛好在"級距的邊緣"(ex: 54萬或121萬 左右),那最好選擇提撥,以降低所得稅的稅率

試算一下, 94%Y=54(萬); Y=57.4萬, 也就是說,如果我的收入大概是 57萬左右; 那這時候自主提撥 6%; 會使的所得淨額下降至54萬; 這時候就可以將稅率從 12% 降至 5%
其他的級距可以從下表查得




第二:如果我們將 6% 提撥出來的金額, 另外選擇做其他投資工具, 這時候其他工具報酬率應該要多少,才符合效益?

1. 假設      54(萬) < 所得淨額Y < 121(萬)
未提撥前 應納稅額 = Y*12% - 3.78(萬)   <-------- div="" nbsp="">
提撥後     應納稅額 = 0.94%Y*12- 3.78(萬)
提撥前後的每年應納稅額差異(節稅利益) = 0.06Y*12%
預計20年後退休, 則 20年來累積的節稅利益 =0.06Y*12%*20 ------> (1)式

2. 若20年的累積自提金額(本金)= 0.06Y*20 =1.2Y ----------------------(2)式

3. 按照勞保局 勞動基金保證收益率約 1% ; 我用年金終值(FV)的概念來推算;
將每年的 PMT= 6%Y ; Rate= 1% ; PV=0 ; N=20 ; 求出  FV=1.32Y ------(3)式
合計20年後的利益為  1.32Y -本金 1.2Y = 0.12Y -----------(4)式

4. 所以 20年的總利益 (1)式+(4)式   總利益= 0.06Y*12%*20+0.12Y= 0.264Y
    也就是說自主提撥6%產生的節稅利益與提撥後勞退金金的保證收益20年後合計為0.264Y

5.若我將20年累績利益回推投資工具的報酬應該要多少才可以贏勞退基金?
也就是20年後,累積本金(1.2Y)+利益(0.264Y)= 1.464Y 
我將 FV= -1.464Y; PMT= 6%Y ; N=20 ; PV= 0 ; 則推算出 Rate=2.04 %
換句話說, 如果我選擇"部自主提撥 6%" 而是從所得中領出,拿去做其他的投資工具;
該工具年化報酬 3% >2.04%
假設這投資工具是固定每年配息 3%的股票, 那該筆資金配置的結果,在20年後,報酬利益一定會可以大於自主提撥的結果, 從市面上找尋3%投資工具似乎難度不高, 所以這時候選擇乖乖自主提撥6%的顧客, 無疑是個傻子

同理;可以推測出其他退休年期的投資工具最低報酬率, 如下表

6. 上表說明, 假設小明現年 30歲,所得淨額是介於 242
小名預計65歲退休, 也就是還有30年
如果小明決定"不"自主提撥 6%; 而是選擇其他投資工具, 則其他投資工具的報酬應該要至少大於 2.48%,這樣該筆資金配置就是合理的規劃方式

第三: 勞退自主提撥6%和 自主投資, 退休金會差多少 ?
我們假設選擇 5% 的投資工具, 這個報酬率還算合理,
另外收入是100萬, 預計退休的時間點是30年後
自主提撥 6% 勞退金; PV=0; PMT=-6;N=30; i= 1.64% >>>FV= 230.15萬
自主投資 6% ,5%報酬; PV=0; PMT=-6;N=30; i= 5% >>>FV= 398.63萬
所以 自主投資-自主提撥=168.48萬
退休金會差168.48萬

第三. 實際勞退基金的操作績效(補充)


1. 我們可以從勞動部的資料查得勞退基金的每年操作績效, 勞退基金從 94年以來的績效,最高是98年的來到11.8353%, 最低時候績效為 97年的-6.0559% , 不過因為勞退基金有最低的保證報酬, 所以個人的退休金帳戶在 97年時為最低保證收益2.6494% ,依此類推,如果當年的收益率小於保證收益率,就依照保證收益率

2. 我們可以計算幾何平均酬率來推算勞退基金自94年~108年以來的報酬
(1+1.9278%)*(1+2.1582%)*(1+2.432)*(1+2.6494%)*(1+11.8353 %)*(1+1.5412 %)*(1+1.3131 %)*(1+5.0154 %)*(1+5.6790 %)*(1+6.3814 %)*(1+1.3722 %)*(1+3.2303 %)*(1+7.9314 %)*(1+1.0541 %)*(1+11.4477%)= 1.89164
幾何平均報酬 = 15平方根√ 1.89164 -1 = 1.04341-1 = 4.341 %
所以退休基金的年化平均報酬  4.341%
再重新計算如果轉投資其他工具,
(1) 在年齡15歲時, 所得淨額在54萬以下, 距離退休還有50年的情況下 ,則報酬率至少4.39% 以上
(2)若是 45歲, 距離退休還有20年, 如果所得淨額在121~242萬之間, 則挑選的工具報酬率只少要5.5%以上
依此類推




結論:
並非將資金做自主提撥就一定是對的, 我們可以發現要找到戰勝"自主提撥勞退基金的保證收益"是可以做到的事; 且資金一旦提撥進入勞退專戶,就必須等到65歲後才能動用, 也就是會損失20~30年的"機會成本" ; 但也不是沒有風險, 自主提撥勞退基金=強迫儲蓄, 但是自主投資必須要有堅強的紀律,30年過程當中,不能夠隨意動用資金,不然會前功盡棄;所以, 如果自己是個有紀律的人, 建議選擇自己懂得,而且穩定性高的投資工具, 替自己累積出更多的退休金